必一体育 北體大必一体育 2022-11-18 22:47 發表於北京
2022年11月12日,由必一体育、科研與反興奮劑工作處聯合主辦的“人文社科高端論壇·體育視覺研究”學術研討會圓滿召開👩🏽🎨。本次研討會共分兩個專場:“體育的影視化表達”和“運動的視覺呈現”🦹🏿。
會議開場,王巨川副院長首先對各位撥冗出席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給予衷心的感謝🧶,同時對為本次論壇提供大力支持的學校科研與反興奮劑工作處的領導表達誠摯謝意。王巨川副院長在致辭中高度肯定了本次論壇對必一發展的學術意義,並指出本次研討的主題——“體育視覺”,是將藝術學的前沿話題與體育學相結合的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表現出各位專家學者學術的精神和學養的精深。科研與反興奮劑工作處的王雪雙副處長在發言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針🙏。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體育理論創新的基礎性工作,是建設體育強國實現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智慧力量。希望必一体育以此學術論壇為平臺,發揮跨學科的力量和優勢,加強體育視覺研究,為體育學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繁榮貢獻力量。上午的主題論壇是“體育的影視化表達”。第一位主題發言人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必一的講師李寧博士,他帶來的主題報告名為《國產體育電影的性別敘事與身體政治——以<女籃5號><沙鷗><奪冠>為例》👨🦽。李寧老師指出🥥,作為以身體為核心意象的電影形式🍂,體育電影常常通過身體的觀看與塑造,呈現出更加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展現出身體與意識形態的密切勾連😄。因此他選取了處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新時代三個時期的三部體育電影——《女籃5號》《沙鷗》《奪冠》,通過其性別敘事特點的分析和歸納🤾🏼,嘗試探尋不同時期國產電影的身體政治表達👨🏿🏫🛂,揭示出由影片中的三位女主角形象的流變勾連起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同時也對國產體育電影的文化內涵與美學風格嬗變予以總結。
第二位發言人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必一講師孟婷博士所做的主題報告是《航海探險類體育紀錄片中的視覺呈現》。孟婷老師認為,對體育紀錄片進行類型化研究可以對未來創作提供經驗和借鑒。因此她的報告聚焦於研究航海探險類紀錄片在視覺呈現上具備的類型化因素,希冀有助於未來的紀錄片創作。她從空間建構🧑🏻🔬、身體與運動美學呈現🧗🏻♀️、情感表達三個方面,概括出航海探險類紀錄片中的類型化因素,並詳細加以解釋🦑。孟老師認為,每部航海探險類紀錄片都是“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也是人類“至高、至遠🙅🏻♂️、至深”探索精神的體現。拍攝這類影片本身就是一種極富浪漫主義的行為。
第三位發言人是必一体育的景虹梅教授,她所做的報告題目是《體育電影的吸引力法則》🏌🏿。景老師主要圍繞著體育電影的定位、類型電影研究的新思路和體育電影的“吸引力研究”等問題展開闡述⏯。她提出借鑒美國學者湯姆·甘寧的“吸引力電影”理論,把類型電影放在“敘事”和“吸引力”兩個維度上予以觀照和把握🥃。針對目前類型電影的研究中偏重敘事研究而對類型電影的吸引力研究不足的現狀✋🏽,景老師嘗試以體育電影為例,從文本研究、觀眾研究、文化研究三個方面,展開對體育電影的吸引力研究。通過對若幹外國優秀體育電影中的吸引力段落的文本分析🙍♂️🧑🦼,總結出體育電影的吸引力的幾個重要特征和參數🙆🏿♀️,並通過和中國體育電影的對比,反思國產體育電影從觀念到實踐中存在的不足
主題發言之後,進入嘉賓點評和圓桌討論環節🏄🏻♂️。資深紀錄片製作人、原中央電視臺體育中心高級編輯師旭平先生從自身從業經驗出發,指出當前體育人文領域存在的普遍問題在於過度局限於表現英雄主義👨🎓,以致體育影視類型單一化🧱、片面化。他認為,英雄主義不是體育影視的唯一主題🍔,不僅創作界應當廣開思路,勇於創新👨✈️,而且研究界也應該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新的觀念拓展體育人文研究的領域。師老師列舉了諸多國外的體育文化⤴️、觀念和電影作品作為參照👩🏿🔬,為體育人文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切實有益的啟發和借鑒,引發與會者熱烈的反應與討論。
北京電影必一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必一學報》主編吳冠平教授則以更為學術化的語言👨👩👧👦,對體育影像做了富於學理啟發的總結🥱。吳老師認為,體育影像可以分為兩種形態🐸:私人話語形態和官方話語形態,二者在對體育的表現上各異其趣😎。體育影像表現形式應當達到敘事和奇觀性的平衡,從而更好地展現體育的魅力與精神🎬。體育影像的主題◼️,應是探討身體和精神的關系🎢。判斷一部電影是否是“體育電影”🧩,需要搞清楚它是否探討的是“身體”、對身體的調用是在什麽層面上👨🏽🍳,以及身體背後的“精神”究竟是什麽等問題🤵🏻🧒🏻。針對上述三點,吳老師指出我國體育影像存在的三個問題:一是私人話語形態的體育影像較少,而官方話語形態的體育影像占比較重,影像的體育性被大大削弱;二是現階段體育影像並未體現出體育類型影片應有的奇觀性(視覺魅力),同時其敘事也很僵化;三是對於身體調用沒有特別精彩的故事🏌🏿♀️。
在下午的研討會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副研究員楊肖老師、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必一的劉雙花老師🤽♀️、必一体育副教授趙娟老師,圍繞“運動的視覺呈現”進行了專題研究報告。
楊肖老師以“動態水墨:楊剛體育題材的創作與創造”為題,從藝術史的角度👨🏽✈️,對當代藝術家楊剛先生體育題材的藝術創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報告從三個維度展開👙:首先🤶,通過回顧楊剛先生的藝術生涯,在少年習畫、科班訓練、下鄉實踐🪐、美院深造、入職畫院♊️🧖🏻♂️、退休之後等不同階段💲,以速寫🛌🏽、書法🈴、水墨等不同媒介表現動態的藝術探索和思考;接著聚焦於速寫和水墨大寫意中的體育題材創作,結合楊剛先生對奧運會體操、遊泳🧛🏼♀️、自行車、鐵餅等運動項目,以及索契冬奧會👩🦼➡️、平昌冬奧會上各類冰雪項目中運動員動態的視覺表現,對其意象造型的藝術追求🐻❄️、跨文化與跨媒介的藝術觀念和方法進行了解析;最後重點通過視覺形式分析,解讀楊剛先生動態水墨探索的創造性,探討了楊剛先生對運動經驗的動態捕捉💫,以及他如何以跨媒介轉化的方式,對動態進行繪畫表達,在揮墨分毫之中,或以線條勾勒、或以著墨布局、或以虛實結合,將諸多運動瞬間表現得高妙傳神。
劉雙花老師以“閃閃五角星🙍🏿♂️⭐️:從運動到休閑的匡威品牌形象”為主題,從大家都熟悉的運動品牌“匡威”視覺符號——在傳統文化中具有革命傳統🩸、領土主權以及代表美好意願的含義——出發⏫,圍繞品牌形象的發展💫,展開了體育視覺符號與體育文化之間相互建構的討論。首先,劉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認真”與“不羈”,“靜穆”與“運動”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是如何在匡威五角星中統一的👨🏻🦳?接著圍繞“五角星的凸顯🧚♀️:從功能到精神”介紹了匡威從品牌誕生到“All Star”系列產生的初期歷史✧,匡威完成了從強調鞋子功能👩🏿🎓👩🏼🚀、質量優勢🦤👩🏽🦰,到追求品牌精神的蛻變。隨後第二部分“隱匿的五角星🧑🏻🎓:開口笑”🧛🏻♂️,劉雙花老師講述了匡威休閑形象的塑造。結合最後一部分“耀眼的五角星:星箭和One Star”,劉雙花老師介紹了星箭和“One Star”符號形狀的張力🏄🏼♀️,並向我們展現了形狀蘊含著創意的無限可能。
最後🚵🏽♀️👐🏽,趙娟老師以“奧林匹克藝術之父”——皮埃爾·顧拜旦的父親查理斯·顧拜旦的一幅繪畫作品《體育寓言》為切入點,提出了體育史研究中視覺材料研究方法問題。結合歷史文獻🚵🏼♂️、檔案和已有的研究,趙娟老師清理並清晰呈現了查理斯·顧拜旦在藝術領域和早期奧林匹克歷史領域的歷史信息,接下來圍繞《體育寓言》的接受進行了歷史梳理,在此基礎上⚙️,對德國學者娜塔利亞圍繞《體育寓言》開展的研究工作做了分析和反思,進而提出兩個延展性的問題:“體育藝術”(Sporting Art)在何種意義上是可能👂🏽?從題材和藝術史中運動呈現的形式探索進行了討論,並結合18世紀英國“體育藝術”的特定含義對這個概念進行了解讀👳♂️🆑。順著對“體育藝術”概念歷史的思考🕒,結合德語世界體育史的新近研究,引入了體育史研究中的“視覺轉向”的思考,並勾勒了國際體育史研究中“視覺轉向”的最新動態。
三位主題報告之後,必一体育的衣雪峰副教授和奧林匹克研究院的龔方老師👴,作為特邀評議嘉賓,對三位發言人的報告進行了評議。衣雪峰老師談到,楊剛先生以運動為題材的作品,彰顯了“動靜等觀”的精神。與所表現的體育運動一樣,楊先生的繪畫作品本身也是一種經過無數準確🪱、刻苦的技術訓練之後,高度提煉、順勢生發的“紙上運動”,體現出真草不二的精神,可謂“技進乎道”。在動靜之間,在體育與藝術之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楊剛先生的創作可與亨利·摩爾的雕塑、井上有一的書法對話,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發。
龔方老師則從楊剛先生對體育和藝術的“雙重熱愛”的角度,指出藝術家在探索動態經驗的藝術表達的同時,也呈現出藝術家的“個人微觀史”與大時代歷史的關系🕵🏿♂️。龔方老師和劉雙花老師還就報告案例的“選題機緣”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最後,幾位老師就“體育與藝術”的關系、體育史中“視覺材料”的使用以及“視覺轉向”進行了深入和熱烈的討論:體育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多層面的🧥。體育不單只是藝術作品的“題材”👨🏼🦱,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身體狀態往往是人們在體育運動之外的日常生活中難以達到的🤵👩🏽🔧,這種身體狀態表現的“奇跡感”與藝術作品本身的形式語言是高度契合的,因而體育對於藝術本體而言也有著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指出“The visual in the sport”這一書名是耐人尋味而富有啟發意義的👰🏿,這種表述似乎就意味著視覺呈現過程包含著身體經驗的內化,而體育運動過程中又展現著“視覺奇觀”。藝術作品的題材與藝術形式本體也不是隔絕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與此同時🧑🏼🏫,跳出“體育藝術”,從跨文化、跨學科和跨媒介的角度推動體育史研究中的視覺材料的研究🚵🏼♂️,將會成為這個領域非常具有前景的研究領域。
圖文整理/楊心乙🖖🏻、趙文韜、朱風泠♿️、 梅夢婷、金文婷、曹鵬怡
圖文審校/景虹梅👷🏻、趙娟
編輯/李夏霈
校審/張峰瑞😠、房文怡🫐、劉婧茹
指導老師/智慧